目前分類:好玩巄底加 (154)
- Mar 22 Sat 2014 01:22
彰化 華陽公園
- Mar 22 Sat 2014 01:18
彰化 永樂街形象圈
- Mar 22 Sat 2014 01:14
彰化市八卦山
- Mar 22 Sat 2014 01:07
彰化 田尾公路花園
田尾舊稱打廉,可說是個名副其實的花鄉。一百多年前,當地村民從外地帶回來的種籽與枝條試著自己種植,幾年後院子裡充滿了花卉果實樹,不只有美化環境功效,還能買賣賺錢,一時之間,鄰近人家也開始學習種花木,因而造就田尾永靖一帶園藝事業的興盛。
- Mar 22 Sat 2014 01:04
彰化鹿港 台灣玻璃館
- Mar 22 Sat 2014 00:57
彰化鹿港 縉陽織帶館
緞帶王織帶文化園區觀光工廠將有趣的織造原理、生產流程,利用有趣又生動的導覽過程,透過免門票可參訪觀光工廠的機會,達到品牌塑造、創意研發、 寓教於樂、優質服務等四大目標(資料引自經濟部觀光工廠自在遊官網)。
- Mar 21 Fri 2014 23:56
彰化鹿港 白蘭氏健康博物館
- Mar 21 Fri 2014 11:15
南投 *紙教堂
名為Paper Dome的「紙教堂」,是一座來自海外的建築,1995年阪神大地震後,日本建築師坂茂為燒毀的神戶鷹取教會所設計,紙教堂的結構變於拆卸、移動與重建,當時撫慰無數阪神地震災民,如今搬遷至埔里的桃米社區變成埔里民眾的集會中心,並兼作教會星期天的彌撒場地。
- Mar 21 Fri 2014 11:12
南投*台灣麻糬主題館
台灣麻糬主題館規劃了很多區塊,有甜園覓隅區,是讓遊客可以休息片刻、品嚐麻糬的好地方,進入主題館館內可別馬上就被一樓的試吃及免費茶飲吸引住囉!二樓才是真正的參觀路線,可是有好玩的又有好吃的喔!進入參觀路線就進入了歷史文化區,可以知道麻糬的特色、三大族群(客家、閩南及原住民)和麻糬間的關係,接下來會進入米食文化區,可以認識糯米,並瞭解糯米還可做出什麼產品,而食品原物料區則可以看到台灣麻糬在製作的麻糬食材有哪些,也可以看到製作過程。
- Mar 21 Fri 2014 11:11
南投 *林班道商圈
「林班道商圈」結合購物、美食與育樂,彷如置身大自然般的放鬆心情,來到了「體驗工廠」體驗木工DIY,這裡延續「振昌木業」的專業技術,用創意與童心和木頭產生一次親密的接觸,讓每個人都能享受親手打造的生活樂趣。漫步林班道可悠閒地逛逛商圈內創意店家,徜徉在購物的樂趣中;品嚐木茶房有名的木桶便餐、美食,順道來個口感濃郁的優格冰淇淋,就在這裡,我們邂逅一個美好的回憶
- Mar 21 Fri 2014 11:09
南投 *木業展示館
車埕在木業發展上曾經有一段十分輝煌的歷史,車埕以往也是中台灣過去林木輸出的轉運站。九二一大地震後政府為了加強加速重建日月潭,「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」將木業製造中心的舊廠房改建成目前的「車埕木業展示館」,讓往來的遊客可以暸解台灣木業當時的盛況,在舊木業工廠改建的展示館中親身感受木業的製造過程與環境。
- Mar 21 Fri 2014 11:07
南投 *車埕酒莊
車埕酒莊是以種植梅子為主的水里鄉農會果樹第三產銷班為班底。農委會為輔導傳統農業轉型,在九二一重建區輔導設立九家民營酒莊之一,「車埕酒莊」位於水里鄉車埕村,於92年4月20日正式開幕,酒莊的籌備成立之初,還遭遇90年7月底桃芝颱風的重創,讓設備一夕之間全毀,原有的廠房、設備、產品在桃芝颱風時遭土石流沖毀,一度曾考慮放棄設立酒莊計劃,最後在水里鄉農會協助下,將參與認股範圍由水里鄉果樹第三產銷班班員,擴大為水里鄉轄區內梅農,才得以在「最後火車站」、「秘密花園」美名的車埕村設立建酒莊。
- Mar 21 Fri 2014 11:04
雲林 *朝露魚舖觀光工廠
創辦人的父親是日據時代老師,他小時候最喜歡窩在父親身邊聽各種故事,其中最具啟蒙的是『竹內武士~為造福大眾而犧牲奉獻自己的故事』。故事中『竹內武士』的武士道精神,啟發了創辦人『追尋夢想,永不停止』的理念:除了秉持道義外,也應對社會有所貢獻。
- Mar 21 Fri 2014 11:02
雲林 *悠紙生活館
- Mar 21 Fri 2014 10:58
雲林 *北港鎮興戲院&黃世志電視木偶劇團
黃世志電視木偶劇團演出是採新鮮、有趣,具有豐富的創意方式呈現,布袋戲尺寸從傳統到電視版的戲偶都有,而且融合現代街舞音樂、音效,把操偶的動作加進去,是傳統加上現代的創新表現,還有賽車、奧運、馬戲團的表演,讓人耳目一新,口白的聲音區分也很清楚,很有布袋戲的創意味道。
- Mar 21 Fri 2014 10:55
雲林 *雲林農業博覽會
農博是一場攸關農業永續發展的緩慢革命。不諱言的,六輕長期對雲林農、漁業的傷害,是觸發了這一連串反思運動的主要原因,但雲林要抗拒的不是只有污染工業的入侵,不是只有水資源的爭奪,還包括對農產品生產方式的省思,對環境的責任的自我賦權,也包括對農業前途的探索,以及對社區關係的全面重建。